家中長輩走路越來越慢,越來越站不起來,常常跌倒,毛巾都擰不乾……怎麼會這樣?要去看醫生嗎?小心以上徵兆,有可能是肌少症!
什麼是肌少症?肌少症是因為老化或其他原因導致肌肉質與量的減少,造成肌肉質量、肌肉力量、體能表現衰退。如果不及早預防改善,最糟會導致身體失能。
CHECK!日常生活中可能有肌少症的徵兆:
£ 走路遲緩(行走緩慢無力、綠燈時間內穿越斑馬線會有點吃力等)
£ 握力下降(毛巾擰不乾、打開瓶蓋感到吃力等)
£ 行動吃力(從座椅起身困難、蹲下時站起吃力等)
£ 反覆跌倒(過去一年來連續跌倒兩次以上)
£ 體重減輕(無刻意減重,半年內體重下降達5%以上)
簡易判斷肌肉量可以怎麼做?
- 將小腿部分的衣物去除,雙腳踩地坐在椅子上,膝蓋彎曲,大腿與小腿呈90度。
- 用雙手的食指與拇指將小腿最粗的地方包圍,如果小腿最粗的地方等於或小於指環圍,有可能罹患肌少症,建議就醫諮詢。
營養加運動,遠離肌少症
肌少症是可逆、可預防的!最重要的是「吃」和「動」,透過運動治療與營養補充,是可以有效回復健康,逆轉肌少症。
在日常生活上,可以多注意營養補充,每日攝取足夠熱量、優質蛋白質、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,加上適當的運動。運動可以選擇:強化心肺功能跟肌耐受力(如有氧舞蹈、快走、游泳、騎單車等)、增進身體彈性與平衡感(如太極拳、瑜珈等)、重量訓練(啞鈴、彈力帶等)的運動。
肌力訓練加上良好的飲食,可以刺激肌肉蛋白質合成速率並減少肌肉量的流失。建議每週至少要2到3次以上,每次訓練以20分鐘為限。最好每個肌群都要訓練到,特別是股四頭肌與行走能力關聯性大,更需要著重訓練,但要注意避免等長收縮或憋氣。也可以用較低的強度,少量多次,逐漸增加強度的訓練方式。
銀髮族適合的運動守則
- 每週運動3-5天。
- 中強度的運動為主。
- 每次運動30-60分鐘,適合長時間,不以增加疲勞累積為原則。
- 大肌肉、韻律性或有氧性的運動(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水中運動等)。
- 適度的有氧運動、肌力訓練、柔軟度伸展、平衡訓練等運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