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各位受檢者充分了解,儘管篩檢可以有效早期診斷疾病,並進而降低疾病對健康之威脅。然任何健檢項目與醫療儀器檢查,對於各類疾病之敏感度均非百分之百,加上受檢者個人特性與健康狀況之多樣性,故無法百分之百的診斷所有疾病。
此外在健康檢查之後,也請您遵從建議進行追蹤或治療,並調整日常生活習慣、避免危害健康因子,以落實健康管理與預防醫學的精神。
- 檢查目的:血管彈性是用來檢測動脈硬化程度,而內皮細胞功能失調更被視為動脈硬化的先期指標。經由超音波檢查,利用非侵入性方式來篩檢血管彈性及內皮細胞功能,對於評估臨床前期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有所助益。此外透過24小時血壓監測,可以良好的診斷高血壓或評估高血壓控制成效。
- 檢查主要包含:頸動脈超音波、心律變異分析、動脈硬化度分析、血管彈性檢查、24小時血壓監測(高階套裝)等檢查。
檢查項目一覽表 |
精緻 |
高階 |
頸動脈超音波 |
V |
V |
心律變異性分析 |
V |
V |
動脈硬化度分析 |
V |
V |
血管彈性檢查 |
V |
V |
24小時主動脈(中心)血壓監測 |
|
V |
10年血管彈性風險評估 |
V |
V |
健康檢查報告彙整與諮詢 |
V |
V |
套裝費用 |
13,100 元 |
16,600 元 |
高階型套裝差異:24小時血壓監測儀可以確切地偵測真實的血壓變化,因可以藉此在一天內進行多次血壓測量,可以診斷高血壓或是判斷高血壓是否控制良好。尤其24小時血壓監測可以可靠地辨識出許多人常經歷的白袍性高血壓,或是藥物治療控制不良的隱藏性高血壓。相對於居家血壓測量,24小時血壓監測的準確性是較高的。因此,本檢查適合三高患者或想要了解自身血壓變化的民眾。尤其是針對高血壓患者,24小時血壓監測可用來評估藥物治療效果,並加上是否有無標靶器官(易受高血壓損害的器官)的損害,可以更準確地整體評估適合的血壓控制目標。
目前粥狀動脈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,形成粥狀動脈硬化的因素,有:年齡與性別,抽菸,糖尿病,高血壓,高血脂,家族史等。粥狀動脈硬化於嚴重時期,動脈內的粥狀硬化斑塊,因直接地形成阻塞或因間接地斑塊破裂形成血栓,造成血管阻塞血流受阻,皆會導致心絞痛、心肌梗塞、猝死,或中風等臨床心血管症狀與疾病。
但於動脈硬化初期,動脈的內皮細胞維持血管放鬆的功能會下降和動脈壁硬度會上升,因此目前臨床可以經由"血管彈性檢查"及"動脈硬化度分析"來測量血管彈性,並評估動脈硬化程度。
血管彈性檢查的原理,是因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降低後,保護血管並維持血管正常彈性的-氧化氮(NO)合成功能會下降。因此血管彈性檢查,是在前臂利用血壓壓脈帶給予外加壓力(如同測量血壓的方式),檢測血流在外加壓力釋放後,血管的反應擴張程度。藉此,可以偵測出臨床前期的粥狀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,即可以藉由血管內皮細胞功能,來評估動脈的健康狀況。
在尚未出現器官病變的"臨床前期"儘早診斷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性,並透過醫療介入與日常生活保健,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,並進而改善生活品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