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isease & symptoms
指支撐牙齒的周圍組織所發生的疾病,單純的牙齦發炎到齒槽骨被破壞的狹義牙周病。如不及時治療,隨著支撐牙齒的地基流失,可能會面臨齒牙動搖的窘境,也會大幅增加牙齒掉光光的風險。
每當進食後,細菌便會混合著食物殘渣形成一層黃白色的薄膜,附著在牙齒表面,稱為牙菌斑。如果牙菌斑沒有及時清除,24 - 48小時內就可能會因為牙齒表面牙周致病菌的濃度和比例大幅增加,進而刺激牙齦充血發炎,破壞牙齒周圍組織,造成牙周病。同時,唾液內的離子成分也會鈣化形成牙結石,導致更多的牙菌斑累積,形成惡性循環。
症狀在初期並不明顯,刷牙時流血是最常見的牙齦發炎症狀,隨著牙周病越來越嚴重,支撐牙齒的齒槽骨漸漸被破壞吸收,牙齒的動搖度便會增加,這時候除非破壞到達牙根尖造成逆行性的牙髓炎,或是牙齦出現膿包,病患才比較會感覺到疼痛或咬合時的不適感。
正常在牙齒與牙齦間約有1到3毫米的小縫隙,稱之為牙齦溝,當牙齦發炎腫脹或牙周組織被破壞時,牙齦溝的測量深度會增加到大於等於5毫米形成「牙周囊袋」,評估牙周病的嚴重程度是以牙周探針在牙齒周圍量牙周囊袋的深度,並配合牙齒X光片以瞭解齒槽骨被破壞的情形。
牙菌斑是造成牙周病的元凶,而牙結石可能造成更大量的牙菌斑累積,發炎的牙周囊袋更是自主清潔上的死角,牙周病治療最主要的目的便是進行牙根整平,要去除牙結石,以減少牙菌斑的累積量和降低牙周囊袋的深度。
口腔衛生習慣差、抽菸、口臭、糖尿病者、家人有年輕時就開始缺牙的經驗等。
養成正確潔牙的習慣。
每天適當的潔牙可以保健預防牙周病,良好的口腔衛生維持包括了刷牙及使用牙線或牙間刷。理論上,最好能在每次吃完東西後就潔牙,但大多數的人受限於時間、環境,執行上並不容易,但建議一天至少有兩次徹底而有效的清潔牙齒,時段可以選擇在晚上睡覺前和早餐用餐後,一來睡眠時唾液分泌的降低可能影響口腔的自我清潔功能,二來這兩個時段後能維持一段不進食的時間,相對可以維持較長的口腔清潔。一天兩次正確的潔牙,比起草草了事的刷牙要來的更有效。